升息與QE藍圖-最後的QE時代,尋找緊縮與寬鬆的平衡點
英國脫歐後,市場預期各國央行將大舉QE,造成當前資產過熱情形。而脫歐的影響似乎不如預期大,在FOMC的7月份聲明稿中亦表示經濟風險因子正在消散。
考量當前經濟及資產價格狀況,預期美國今年將升息一碼,延後至明年升息的機會不高。第二季GDP雖未若預期,但多數是由於企業庫存降低的因子(參考文章),消費狀況依然強勁,且GDP為落後指標,對於升息時程影響不大。
至於美國會在9或12月升息,除了近月的經濟數據外,8月26日的全球央行年會應會有明確訊號。若葉倫偏好於9月升息,相信在會議中的演講將給予市場前瞻指引。
根據上述觀點估計,美國升息及ECB、BOJ的QE可能產生以下幾種情形:
1 9月升息,12月QE
優點:對美國而言,可先刮除目前資產過熱的泡沫,而後有QE救援。防止如15年12月升息後,再過一個月股市大幅下跌,央行卻無手段救援的狀況。且若美國CPI與經濟更加速,留有空間決定12月是否需再度加息。
而對QE國而言,由於FED升息就有貨幣貶值的效果,可觀察情勢,再擊出所剩不多的QE子彈。在升息後的QE,貨幣可以順利達到理想的貶值效果,執行起來更有效率。
缺點:QE的時間可能太晚,在此情形下,日本可能會先在11月寬鬆(9月機會小,因為和FOMC會議同一天)。
2 9月升息,10-11月QE
ECB於10月中的會議QE,而BOJ則在11月初QE。
優點:除了第一項的優點外,早一些QE可以迅速平衡升息衝擊,且符合QE國愈早QE愈好的計劃。
缺點:QE國只能觀察升息效應一個月,若升息效應在1個月後發酵,則央行欠缺子彈應對。
3 9-11月QE,12月升息
市場主要預期的情況,不過升息時間多數估計在16年12月到17年6月之間。
優點:QE國可提早救援。而QE會導致美元升值,類同美國升息的情形,FED可觀察一段時間再視情況升息。12月美國總統大選已結束,影響決策的不確定因子減少。
缺點:全球資產過熱,CPI升幅上揚。升息後若大跌,各國無QE政策救援。如果經濟及CPI增長速度超乎預期,在12月加息後,葉倫可能需在一季內再度升息,屆時將造成資產價格巨幅波動。
4 升息和QE同時在12月
如同15年12月的作法,可能會配合11月的前瞻指引,明確指出下一次會議高機率升息。
優點:立刻平衡升息的衝擊。12月美國總統大選已結束,影響決策的不確定因子減少。
缺點:若類同15年在升息一個月後大跌,將無QE救援,重蹈15年覆轍。美元升值幅度可能過快,匯市震盪加劇。如果經濟及CPI增長速度超乎預期,在12月加息後,葉倫可能需在一季內再度升息,屆時將造成資產價格巨幅波動。
Hint:
FED的可能需求:美元不要升值過快,升息後市場衝擊不要過大,資產和CPI不過熱。
ECB、BOJ的可能需求:能愈早QE愈好,但子彈所剩不多,若在FED升息協助下擊出會更有效果。
對ECB而言,由於QE應該只會延長而非增加,負利率效用還須觀察,因此9或12月宣布延長QE對於歐洲的實質影響應該不大。(目前QE至17年3月)
而日本國債約莫被BOJ買到極限,因此子彈只剩一發,在年底前擊發的機率高。可先由安倍的財政刺激計畫來維持日本經濟。直升機撒錢的計畫則太過於激進,中期內BOJ推出的機率不高。在日本國會改選成功後,或許會由財政部通過增發國債,使BOJ能順利推行最後一波QE。
雖市場利率期貨認為今年升息機率僅約40%,但葉倫上台後,市場判讀準確度已不如柏南克時代。可能由於景氣錯綜複雜,葉倫預測的準確度不高,加上避免美元過度升值,使得FED由先前Bernanke的前瞻指引模式,逐漸向Greenspan模糊發言靠攏。(葛林斯潘名言:If I seem unduly clear to you, you must have misunderstood what I said.)如先前有FED傳聲筒之稱的Jon Hilsenrath準確度在葉倫時代大幅降低即是一例。因此利率期貨參考價值降低不少。
個人考量上述條件以及央行行動後需觀察三個月,認為以9月升息,10-12月QE較為適合。不過葉倫顧忌的條件更多,可能包含美國大選等因子,估計9月和12月升息的機率為35:65。實際上以近月數據及央行年會的情形來判定最為準確。
當前QE約莫到盡頭,ECB、BOJ再次宣布QE加碼或延長應該會是最後一次。接著預期各國將以財政改革取代貨幣寬鬆(參考陶冬分析師的文章)。
如ECB行長德拉吉在6月底已表示,歐洲需要財政刺激措施;日本首相安倍則推出28兆日圓的財政刺激政策。若狀況順利,財政刺激將可增加企業投資及民間消費,緩步拉升全球經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