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電子業-對台廠負影響還在初期,進擊的巨人將加速形成衝擊
中國電子業原先著墨在進入障礙較低的LED、solar、面板等,2011年後則逐步進入智慧手機零組件,受害廠商影響多半集中在中小型股,對台灣僅造成初期的負面效果。
但在2014年後,藉由政府的力量,中國積極進入對台灣影響最大的半導體上游廠,晶圓代工、封測、IC設計等上市權值股將因此受到巨大的負面衝擊。
如前文"電子產業 二階廠優勢漸大"所言,低成長及電子產品演進緩慢的時代已來臨,在分散供應鏈節省成本的情況下,通常有利於二階廠的增長。
中國已在半導體和手機供應鏈建立許多二階廠,在電子產品成長演進緩慢的狀況下,這些二階廠的對於台廠的成長和獲利威脅正快速增長。
台廠過往成長動力的Apple,正如楊應超分析師所言:
「蘋果iPhone已PC化」。蘋果獲利將由過去的「營收推升」轉為「成本控管」,很像2004至2005年的PC產業,PC產業高成長時代已結束,取而代之的就是品牌廠商開始壓縮代工廠商的毛利,甚至開始擴大供應鏈夥伴,升高競爭。(參考前文"Apple 16.17年可能均為負成長")
原先具備優勢的手機鏡頭、IC設計等手機相關高毛利供應鏈,在中國廠技術與台灣縮小、蘋果分散供應鏈、中國手機偏好本土自製組件的狀況下,市佔率會被逐步吞食。
下圖引用自:
http://www.slideshare.net/yenBoss/2015-46418266
以下就幾檔個股及產業簡短評論:
大立光:由於手機鏡頭畫素升級停滯,鏡頭的大立光面臨中國舜宇光的威脅,目前舜宇光已有量產12MP鏡頭的能力,17年8-12MP可能出現劇烈的價格戰。(參考前文"大立光 雙鏡頭難抵畫素升級停滯")
聯發科:除了與高通的殺價搶單,擅長低價戰的對手展訊在中國政府扶植下快速發展,近期已出貨4G晶片。華為的自製晶片廠海思,與MTK的差距已所剩無幾,小米亦剛開發出自製SOC。預料未來削價競爭的狀況仍會持續,毛利復甦遙遙無期。
晶圓代工:台積電與中芯的技術差距大,幾乎毫無影響;世界先進則聚焦驅動IC和PMIC的利基產品,中芯較少著墨。中芯與高通合作後,預期主要發展28nm,這將影響聯電的市場地位及未來成長性。台積則在技術領先可通吃訂單,但訂單全包後,成長僅能與整體通訊晶片產業相當。
封測:江蘇長電在併購星科金朋後,打出激烈的價格競爭,已使得矽品1Q16的法說GM大幅劣於預期。日月光與矽品的股權鬥爭,或使中國廠快速搶到更多訂單。最新消息為中芯入主長電,此舉使得中國半導體的合作更為緊密,中國IC相關訂單將大量轉入本土供應鏈。
機殼:Apple的金屬機殼廠有玻璃背蓋的伯恩光學和藍思科技的替代品威脅。雖金屬機殼技術中國難以追上,但玻璃機殼興起會使得金屬機殼廠的產能利用率和ASP下降。(參考前文"i7s 玻璃機殼占比應小於5成")
面板:原先台廠優勢在大尺寸和4K部分,然而中國和台廠差距正逐步縮小。面板股在中國競爭下已轉盈為虧,未來要轉盈是愈來愈難。中國面板也無須再向台廠採購。應用廣的OLED,技術掌握在韓廠手上,台廠無法與其競爭。
其他如LED、solar、觸控等已展開價格戰的產業就不再贅述。台廠僅剩台積電與中國有差距,其他高毛利廠多有中國的威脅。組裝廠則因GM不高且在中國組裝,中國本土廠優勢不大,進入的意願亦不高。
整體來說,中國廠在政府扶植下正積極進入IC設計、封測、晶圓代工等半導體上游廠的領域;零組件商為個別突破,以低價搶單手機事業;原先對台廠有威脅的產業則持續發展並未退出。
台廠除台積電外,僅剩低毛利(組裝)、市場飽和(PC相關、鋰電池、TV DDI等)、部分特殊利基組件的電子供應鏈中國進入威脅較小,高毛利的產業在中國進入下可能殺成紅海,台灣產業轉型過慢的負面影響將逐步擴大。
詳細研究可參考投顧的研究報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