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-消費型態逐漸轉變的火車頭

 

以下藉由美國各項重要經濟數據,判讀美國經濟及未來產業趨勢狀況:

 

非農數據與S&P500,藍線是3個月的平均非農,紅線是6個月的平均非農,綠線是標普500。非農就業維持20萬左右,仍未出現問題。

非農  

 

與標普500相關係數高達0.95的工業生產指數,出現連6個月的下滑,上一次出現這種現象分別在2008-2009年,以及2000年的時候。

工業  

 

工業產能利用率呈現下滑

產能    

 

存貨銷售比高達1.35以上,上一次出現如此高的數值是在2008-2009,以及2000-2001左右。預期庫存調整可能會到16年Q1-Q2左右,符合本blog在 台股利空尚未出盡 中所言,電子庫存可能長於預期。

1442751626-972413043_n  

 

所以依此看來美國經濟很差?然FED說,今年的GDP有2-2.3%的成長率,相較於6月的預期還提高了一些。

擷取  

 

問題出在哪?從製造業和非製造業的PMI可以發現,非製造業PMI維持高檔上揚,製造業卻連續數月滑落。(紅線為非製造業,藍線為製造業)

擷取    

 

再來看到美國商務部公布的零售銷售,可以發現今年的電子產品相較於14年是衰退的,主要成長來源是汽車、房屋家具、醫療保健、休閒用品。(右方數據為15年迄今相較於14的yoy成長率)

 

擷取

 

 

美國CPI狀況,上方是CPI,下方是核心CPI,沒有衰退的疑慮,且預期到年底,核心CPI的yoy可能接近2%,消費力道不成問題。(11和12月為個人用線性預期,但由於工資緩步成長,實值可能會略高於線性狀況)

CPI  

 

綜合以上,個人得出以下觀點:

1 由於服務業佔GDP成分約50%,占美國整體消費約70%,因此美國的經濟仍持續轉好,主要由內需消費服務帶動,而非製造業。

2 由於人口老年化的關係,美國消費由過去的硬性商品逐步轉向軟性商品(如運動、休閒旅遊、醫療服務),符合個人於 台股利空尚未出盡 末段所言:

世界的消費趨勢正在轉變。從以前的硬體消費(電腦,手機)逐漸變為軟體消費(旅遊,服飾,運動,網購)。然台股的軟體消費類股並不多見,屬於此類的則的PER過高。台股面臨過度依賴智慧手機和蘋果的修正期,要出現某些技術突破或產業轉型,或是殺手級電子新品,才能突破現在的經濟僵局。

3 製造業為主的國家(如中國及新興市場)將面臨衰退,成熟國家投資評級優於新興市場的觀點仍會持續。而全球型大型硬體廠(如三星、apple),亦有衰退的疑慮。

4 由於CPI逐步提高,美國高機率於12月升息,除非出現新興市場大崩跌才會延至16年。符合個人於 台股烏雲仍未散去 中所言:

美國升息的時間,最快9月中,最慢於12月中宣布。若是在9月中宣布升息,則美股在9-10月可能產生10%的跌幅;若於12月中,則利空會提前數個月反應(因9月若無升息,則必然於12月升息)

 

其餘股市觀點仍維持前文 全球股市低點與操作 及 台股烏雲仍未散去 的想法。

 

參考資料來源及相關報告:

FOMC

FRED

stock-AI

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

tivo168的投資理財

http://www.kgieworld.com.tw/UpLoadFiles/Reports/upload/15090800_I800041_1_155218692.pdf

http://www.izaax.net/?p=1738

 

補充兩篇文:

http://news.cnyes.com/20150923/20150923175511166822111.shtml

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今(23)日表示,中國經濟已經轉型為消費主導,他預估,中國第3季GDP一定達不到7%,第2季GDP達7%是因為金融服務好所支撐,但第3季股市下滑,金融服務業商品賣不動,預估GDP成長難保7%,而且未來在經濟轉型、環境改善的需求下,GDP下滑維持4-5%會是常態。

中國第3季股市趴下,但GDP還是7%,靠的是政策性銀行給予更多資金支持,拉住了增長,但這是本末倒置的,他認為,政策根本不是投資的料,中國現在缺少的是民間投資,預期政策刺激效果會減弱。

中國對大宗商品及生產資料的需求縮減,但對旅遊及服務的需求大舉快速成長,中國經濟已經正在發生、無可避免地轉型,從工業化、投資主導的經濟,轉型為後工業化、消費主導的經濟體。

陶冬還說,今年最讓他意外的不是GDP下滑、也不是股市趴了,而是中國人民到日本旅遊,但回國卻有一半中國人民從日本帶回中國製的馬桶蓋,只因為同樣東西在日本買便宜3成,這是因為匯率關係,也突顯了消費力的提升。

陶冬認為,過去中國購買力最大受惠者是新興國家,因為對原物料的需求,但未來新的消費熱點最大受惠者是已開發國家。

中國反腐敗長期是好事,但短期會先出現負作用,陶冬指出,30多年前中國經濟開始起飛,主要是因為鄧小平的經濟開放政策,當時把國企、企業、就業等融合在一起,打造過去30多年快速成長的基礎。

但是中國經濟已進入後工業時代,從2006~2007年開始,工業GDP就漲不動了,即便政府大量投資,但投資還是上不來,近年來成長主要背後是來看人民幣升值。

陶冬表示,中國經濟已經轉型,只是你我拒絕相對中國經濟轉型,中國已朝後工業消費時代轉型,未來經濟成長下滑會持續發生,在經濟轉型、環境改善的需求下,GDP下滑到維持4~5%會是常態。

此外,陶冬認為,中國經濟未來會從增槓桿轉為去槓桿,一旦轉為去槓桿,受到影響不只是中國經濟,而是全世界,但中國有資本管制,因此,即便中國發生狀況,也不會帶來像2008年美國所引爆的金融危機,但是中國需求對全世界的影響很大,需求的減少,還是會帶來全球衰退。

 

http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150924000042-260202

陶冬23日表示,大陸經濟正式出現拐點,大陸經濟從投資拉動型轉向消費拉動型的格局成型,這是無可取代的大趨勢,當中會遇到周期性上升、下降,大陸以投資、出口為導向的成長模式差不多走到盡頭,經濟轉變的大帷幕已經拉開,投資人要掌握當中機會。

大陸經濟進入消費為主的後工業化時代,這是無可逆轉的變化,也因大陸對於大宗商品及生產資料的需求縮減,因此原物料的價格下滑,但大陸對於旅遊及服務的需求有顯著增長,新的消費熱點產生,資訊科技、影視、旅遊服務等需求將會顯著增長。

他強調,今後大陸經濟的最大受益者,將不是過去的新興國家,而是已開發國家。

陶冬認為,未來大陸的經濟成長率會明顯低於7%,預估未來幾年大陸的經濟增速大約是6%左右;另一方面,若大陸轉型成消費主導的經濟體,未來只要有可持續的4%、5%增長率,就是了不起的。他說,大陸的消費一定會起步,但現在大陸正在增槓桿,未來變成去槓桿時候,受到影響不僅是大陸經濟,而是全球的經濟,就像過去美國經濟進入金融危機,造成全球金融坍塌,但大陸有資本管制、外債不多,因此大陸經濟調整,帶來類似2008年危機的機會不大,但可能帶來全球經濟的衰退。

他分析,短期人民幣穩定,但明年人民幣將進入緩慢的貶值軌道,不會太快,可是人民幣出現浮動是無可避免的現實。

至於美國,他指出,大陸破天荒第一次改變美國貨幣政策的軌跡及力度,但美國經濟走到這一步,不可能長期不升息,尤其是美國長期的平均利率大概在4.25%,即使升息也很低,未來僅是將零利率的極度情形稍微調整,也就是從「極度低利率」變成「低利率」。

陶冬認為,只要沒有很大的市場動盪,美國將在今年12月升息,而到明年底美國利率會達到1%,但資金成本仍會維持在低水準。

他同時提出,全球經濟將進入「4低」時代,也就是低經濟增長率、低通膨率、低貿易增長率、低利率,未來經濟將溫和增長,不可能與過去十年的經濟成長速度同日而語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aron 的頭像
    Aaron

    行者的交易寺

    Aa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