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加權指數-9000以下可以買了嗎?
一般大盤下跌過程,通常先跌H2基本面和展望轉差股票(雙D族群,半導體,PC,中國智慧手機供應鏈),再跌漲過頭的高基期中小型股票(PA,光通訊,IPC),最後才是跌真正的績優股(如耕興,大立光等)。目前真正的績優股下挫幅度不大,故應仍有一波下殺,時間點猜測可能在Q2財報公布期(現在到8/15),或是9月中美國升息附近。
可參考此文:中期反轉未到,惟短線醞釀反彈 http://goo.gl/oCpgO3
此外台股目前利空尚未出盡,未爆彈仍有以下幾個:
- Apple 危機重重
台灣電子股近年成長力主要著重在apple和智慧機,智慧機銷售會逐漸趨緩已眾所皆知。而去年一顆蘋果救台灣,15-16年反倒可能變成一顆蘋果害台灣。主因有以下2點:
第一點:i6s拉貨潮的受惠權值股不多,僅有鴻海 和碩 可成 日月光 大立光,然大多都已反應在股價上。
第二點:蘋果i6s的過度拉貨及未來iphone手機CAGR降低至5%
三則新聞摘要
蘋果公司已經要求供應商在12月31日之前生總計8500萬至9000萬部手機。這一計劃被大量媒體解讀為“信心爆棚”。2013年9月,iPhone 5S問世,首季度備貨為5000-6000萬台,比iPhone 5增長超過1000萬台;而2014年9月發布的iPhone 6首季備貨 7000-8000萬台,比iPhone 5S的備貨量增加了2000萬台。得益於在大屏幕上的突破,iPhone 6創造了史無前例的佳績,並幫助蘋果公司在2014年9-12月中,以7447萬台的銷量超過三星,成為全球出貨量最高的智能手機廠商。
http://www.moneydj.com/KMDJ/News/NewsViewer.aspx?a=0010cfe1-3854-4754-b838-01bb5083e8b8
富國銀行(Wells Fargo)認為,下半年問世iPhone 6s銷售可能與去年同期持平,為蘋果新機亮相之後,銷售首次無法超越去年同期。今年Q4似乎不會再與大型電信商簽約。而且iPhone s系列機種買氣,通常不如非s系列;以5s為例,當年蘋果四下與電信商結盟,抵銷了較為疲弱的需求。基於以上原因,富國銀行認為,今年Q4的iPhone 6s買氣將和去年同期持平。但是蘋果利潤不致於受到影響,蘋果去年Q4售出7,450萬支智慧機。
http://news.ltn.com.tw/news/business/paper/899775
根據上一季財報,蘋果來自「大中華地區」總營收暴增71%,擠下歐洲、進逼美國,中國已成為蘋果近幾季來營運不斷超標的主要力道來源;但中國歷經一場股災後,有近百萬中產遭消滅,上千萬股民財富蒸發,當強國人無力追逐蘋果光環,蘋果就會臉綠,而蘋果綠了,對台股的直接殺傷力恐大於希債危機。
從上述三則新聞來推斷,Q3-Q4的蘋概股可能還不錯,但若如富國銀行預期,則可能有1000-1500萬隻的多餘庫存,Q1的庫存調整將會大於預期。
15年Q3(美國財年早於台灣一季)iphone銷量4750W,從APPLE財測估計Q4跟Q3差不多,15年總量2.3E支。成長率35%,大幅優於13年的20%,14年的12%,主因是大螢幕換機潮。但換完之後,很難再度出現一次,故個人認同富國銀行所預期,i6s銷量能持平就算不錯。中國電信商對手機的減少補助,則又是另一個衝擊。
從12-15年的CAGR來看,iphone成長率大約等於全球智慧機的成長率。由於高價的原因,未來可能會略小於全球智慧機成長率。(全球智慧機13年成長率38%,14年23%,15年估計8-10%,16年約5%)。估計iphone的15-17年的CAGR會從20-25%,降至5%左右,獲利不排除負成長的可能性。
誠如個人在14年底的"15年產業展望"文章和15年6月的文章"技術分析背後的基本面"所提到的:apple15H1應該不錯,但H2後將會陷入數年的緩步衰退。i6 plus的興奮劑推出後,應已是蘋果風潮的最後一年。(對於apple watch ,如個人在"技術分析背後的基本面"提到的:至於穿戴裝置,則僅是玩具,尚未變成工具。)
APPLE的股價也有高估的情形,估計15EPS約8.5元,未來數年若未推出殺手級產品,則EPS估計於8.5-9元之間,給允硬體品牌廠略高PER13倍,則長期高點約115-120元,目前合理價約100元。
蘋果像是變不出新創意的老狗,目前仍未發現蘋果的殺手級應用。因此遇高檔可賣出蘋果比重過高的股票,或是選擇有分散供應鏈的受惠股。
(下圖iphone銷量來源為維基百科)
- 電子庫存調整可能長於預期
台積法說已指出,半導體的庫存調整由Q3增至Q4,但個人認為由於上述提到的i6s銷售,以及高通最新處理器s820的單子在三星手上(未來可能高通新的處理器單子都在三星手上,見3月底文章"samsung 王者再臨"),庫存調整可能拉至Q1(詳細台積及半導體業分析見密碼文"台積電3Q15")。
此外,中國股市和財富的縮水,電信商的減少補助,讓疲軟的智慧機更為不振。win10的換機潮可能不大(因為win10可以免費下載,但仍有H1遞延的訂單會增加到H2),尚未變成工具的平板和穿戴裝置,更讓電子股成長力道疲軟。
結論:總體趨勢不利於台灣股市
上圖為加權指數前50大權值股所佔比重、產業、16年成長率預估。
今年上市櫃公司總成長率估計在8-10%左右。明年前50大權值股,依個人估計成長率約5.23%,但未計入某些特殊飆股,計入後約7%,樂觀值約9%。故明年7-9%成長力道仍小於今年。指數可能要靠著美元升值帶給台股的獲利成長,才有機會突破萬點。
世界的消費趨勢正在轉變。從以前的硬體消費(電腦,手機)逐漸變為軟體消費(旅遊,服飾,運動,網購)。然台股的軟體消費類股並不多見,屬於此類的則的PER過高。台股面臨過度依賴智慧手機和蘋果的修正期,要出現某些技術突破或產業轉型,或是殺手級電子新品,才能突破現在的經濟僵局。
目前仍有部分績優中小股票,或是前景佳的權值股落至不錯的價位,或許可以考慮小幅買進。(可以找找預期16年EPS成長率15%以上的股票,如4G相關、太陽能、APPLE訂單比重增加的類股)
其餘觀點大抵如同先前三篇文章:
5/27 2015H2 台股指數預期
http://asxz013579.pixnet.net/blog/post/425057417
6/05 長線台股技術分析
http://asxz013579.pixnet.net/blog/post/425889671
6/11 技術分析背後的基本面
http://asxz013579.pixnet.net/blog/post/426280520
- 加權指數走勢觀點
對於指數走勢的看法,大致上跟先前的文章差不多,但略悲觀一些(主因為16年的成長力道不高,而總統大選前外資通常不會買太多股票)。近期可能滑落至8500左右,美國若9月升息則賣壓更為沈重,區間會再下調,但跌破8000機會不高。
升息賣壓趕底後進行進行月B波的反彈(或許會到年底?),配合i6s拉貨及win10在H1的遞延換機,可能有2-3個月左右的反彈。15年底-16年初,i6s的銷量可能會被下調,引動另一次賣壓,加上總統大選前的賣股,指數或再次下探9月的低點。
盤整後的狀況,要視新政府及當時狀況而定,上揚的機率高一些,或有機會再次挑戰萬點。但預期16Q1前指數都是盤跌區間。
指數不易預測,時間及點位僅供參考,投資人仍須自行摸著石頭過河。
加權指數預期走勢圖:可能類似11年8月-12年底的形態
台灣加權指數2011年8月-2012年底的形態
- 台灣50(0050)的指數低點估計
台灣50為台灣前50大權值股,約佔加權指數68%。從台股萬點高點以來,0050跌幅10%,略小於台股的13%。
然0050應該還有多少跌幅呢?從歷年經驗來看,除非碰上金融海嘯讓企業獲利值成為年減值,否則應該在下圖的股價五線譜(類曾式通道)的95%悲觀線有守。目前悲觀線約在65左右,約還有5%的跌幅。因此估計指數可能還有5-7%的跌幅,大約在8000-8300左右。
- 補充:
對指數走勢觀點略有改變,見8/12文章-台股烏雲仍未散去
http://asxz013579.pixnet.net/blog/post/434586053